端午节,这个传承千年的民俗大节,从来都是既丰盛又浪漫的:吃粽子,赛龙舟,插艾蒲,浴兰汤,祭屈原,戴五色线,饮雄黄酒……各地的端午习俗虽不尽相同,但那派热闹情状却是一样的。难怪有人说,端午实在是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。一大早张罗好艾蒿、菖蒲还有雄黄酒,吃过蘸白糖的粽子,就跑上大堤看赛龙船。小孩子荷包里装满炒蚕豆,一边嘎嘣嘎嘣嚼着,一边伸长颈子张望。河湾那头转出一条龙船,人们顿时欢呼雀跃,猜测是哪个村子的船……等看清了是黄龙还是白龙,爆竹就噼噼啪啪炸响起来。船上大鼓擂动,几十支桨桡同时起落,合着鼓点,动作整齐地往后划水,激起阵阵水花,朝红旗方向疾驶而去……船后高高翘起的棹杆,每落下一次,船便如同给抽了一鞭,一蹿多远。站在岸坡上的男女老少都发了狂,“加油,加油”的吼声震得河水都发颤.最终,抢得红旗者,掉转船头,洋洋得意划过来,接船的村子为龙船挂红披彩。小孩子们跟着龙船拼命地奔跑。
太阳西斜,炊烟袅绕。家家户户飘出阵阵饭菜香,祠堂里,院子里,稻场上,都摆满了酒菜……热情好客的主人,为邻乡邻村赶来看赛龙船的亲戚朋友做好了一顿丰盛晚餐。即使你是个过路人,只要肯坐下,也一样会受到热情款待。
张择端的《金明池争标图》就是现存最早描绘端午节赛龙舟的画作,没错,就是那个画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张择端!
端午节的午饭要吃“十二红”,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。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、油爆虾、咸鸭蛋,其余的都记不清,数不出了。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,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。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,这一点是没有记错的,而且,苋菜、虾、鸭蛋,一定是有的。这三样,在我的家乡,都不贵,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。
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。蛋白柔嫩,不似别处的发干、发粉,入口如嚼石灰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。鸭蛋的吃法,带壳切开,是一种,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。平常食用,一般都是敲破“空头”用筷子挖着吃。筷子头一扎下去,吱——红油就冒出来了。
浴兰是端午风俗之一,指用兰草、艾蒿、菖蒲、桃叶等各种草药、香草来煎水沐浴。这一习俗由来已久,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里就有记载:“(五月)蓄兰为沐浴也。”
屈原《九歌·云中君》里也有“浴兰汤兮沐芳”的句子。“浴兰节”也成了端午节的别称,“五月五日,谓之浴兰节。”
端午节,是和诗人屈原的名字连在一起的,“这个古老节日真正的气味,应该是诗的韵味”。千年之前,诗人高吟着“路曼曼(漫漫)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;千年之后,我们在屈原故里秭归,用另一种方式,与他声声呼应